青春与祖国同行的时代意义
站在2025年的历史节点回望,我们不禁要问:什么才是青春最美的模样?江苏高校”开学第一课”给出了响亮答案——与祖国同行。这场汇聚13位师长、同学与校友的青春分享会,用一个个诚实故事告诉我们:个人命运只有融入民族进步,才能真正绽放光彩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:”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,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。”从3G时代的追赶到6G技术的领跑,从直升机研制到物理前沿突破,中国青年正以前所未有的自信与实力,在全球舞台上发出强音。
科技报国:与祖国同行的硬核担当
“器械不精,不可言兵”,武直-10总设计师吴希明的这句话掷地有声。深耕直升机领域40年,他和团队在没有参考资料的情况下,硬是从零开始,用20年光阴为中国武装直升机蹚出一条自主创新之路。这种灵魂在东南大学张川教授团队同样闪耀——他们构建的全球首个6G综合试验平台,让中国在下一代通信技术竞争中占据先机。这些故事告诉我们什么?与祖国同行不是空洞口号,而是要用真才实学解决”卡脖子”难题。南京大学杜灵杰教授带领平均年龄25岁的团队,在物理前沿做出”全球第一流的职业”,不正是对”强国有我”最生动的诠释吗?
文化传承:与祖国同行的灵魂纽带
科技报国之外,文化自信同样是与祖国同行的重要维度。在这场”开学第一课”中,文化传承的热忱与科技创新的坚守交相辉映。当《歌唱祖国》旋律响起,全场师生用歌声表达的不仅是对祖国的热爱,更是对五千年文明传承的致敬。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生刘善杰的感悟很有代表性:”将自己专业与民族进步、社会需求结合起来”,这种自觉觉悟正是文化自信的当代体现。从历史深处走来的中华文明,需要青年一代用创新思考赋予新的时代内涵,这正是与祖国同行的深层意义。
接续奋斗:与祖国同行的青春誓言
江苏高校”开学第一课”已走过三载春秋,每年都为新生播下”与祖国同行”的信念种子。南京大学向皓天同学”锚定民族需求”的决心,代表了当代青年的普遍心声。从”跟跑”到”并跑”再到”领跑”,中国进步的每一步都凝聚着青年的聪明与汗水。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,青年一代怎样接续奋斗?答案就在这场思政大课中——把个人理想融入民族进步,在感知时代使命中练就过硬本领。正如一位参与者所说:”在’小我’的奋斗中实现’大我’的价格”,这才是与祖国同行的真谛。
走出课堂,学子们步履坚定;面向未来,青春与祖国同行的故事仍在继续。从实验室到生产线,从校园到社会,无数青年正在用自己的方式诠释这一时代主题。当个人梦想与民族复兴同频共振,青春的光芒必将照亮前行的道路。与祖国同行,不仅是一种选择,更是一份责任、一种荣耀,它激励着每个中国青年在新时代的广阔天地间,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妙篇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