暑期档末班车的遗憾之作
《脱缰者也》作为暑期档压轴登场,本应给观众带来一场视听盛宴,却意外遭遇口碑滑铁卢。这部打着”反父权”旗号的黑色幽默犯罪片,试图通过多组父子关系探讨中式家庭的情感纠葛,却因叙事散乱、情感表达不到位而让观众直呼”气儿虚”。郭麒麟领衔的演员阵容虽有亮点,但整体表演被薄弱的角色动机所限制,使得这部讲述中式父子的作品最终沦为”跑气的可乐”——看起来热闹,喝起来寡淡。
类型框架下的叙事失焦
影片讲述了马飞为骗取家中拆迁款自导自演绑架案,却引发一系列意外事件的故事。这个设定本可以成为黑色幽默的绝佳载体,但导演在处理犯罪类型元素时明显力不从心。反转缺乏冲击力,威胁感形同虚设,观众既感受不到紧张刺激,也难以被所谓的”黑色幽默”逗乐。当债主上门讨债本该剑拔弩张时,呈现出的却是挠痒痒般的无力感;当角色面临生死抉择时,观众早已猜到”肯定没事”的结局——这种可预见性彻底消解了类型片应有的快感。
《脱缰者也》最大的败笔在于试图用热闹掩盖叙事的薄弱。笑点堆砌如同撒面包屑,既引不来鸟儿,也留不住观众。类型片的制度本应帮助创作者在安全范围内飙车,但这部电影却像一辆刹车失灵的汽车,让观众在颠簸中逐渐失去耐心。
中式父子关系的浅尝辄止
影片的真正野心在于探讨中式父子关系这一沉重话题。马飞与父亲之间的爱恨交织、棍棒教育下的心理创伤、即将成为父亲却重蹈覆辙的命运轮回——这些素材本可以编织出一幅动人的中式家庭情感图谱。可惜的是,导演在处理这些关键情感戏时显得过于急切,总是在人物即将掏心掏肺的时刻突然切走镜头,让情感刚升温就被浇灭。
有观众走出影院后评价:”电影一直在告诉我们’他很痛’,却没让我们看到痛从何来。”这句话精准指出了《脱缰者也》在讲述中式父子关系时的致命缺陷——缺乏细腻的生活细节支撑。反父权不是靠几句怒吼就能表达的命题,它需要创作者用一针一线的生活感慢慢绣出父子间的爱恨纠缠。
演员的困境与突围
郭麒麟饰演的马飞在形象气质上颇为契合——那种被家规压抑出的倔强、想要自证却又屡屡失手的尴尬,都在他的表演中有所体现。可惜的是,薄弱的故事架构让演员难以施展拳脚。两段关键的父子对谈戏被生硬的镜头处理切得支离破碎,演员的表演力度无处安放,观众也就难以感受到应有的情感温度。
不仅主角如此,配角们更是沦为功能性符号——有人只负责递刀,有人只负责递话,整个群像表演呈现出”按一下亮一下”的机械感。当戏剧引擎本身动力不足,演员再怎么卖力推车,也难以带动整部作品向前奔驰。
类型片的警示与启示
《脱缰者也》的失利为国产类型片创作敲响警钟。杰出的黑色幽默犯罪片应该在混乱中建立秩序,让每个意外都牵动人物命运,每个笑点背后都藏着更尖锐的现实难题。反观本片,松散的结构让社会议题流于表面,人物困境缺乏诚实质感,最终导致”反父权”的宏大命题沦为空洞口号。
影片在创作上暴露的难题值得深思:威胁要真,反转要狠,情感要慢炖,结局要有余味。只有当命运的螺丝拧得足够紧,人物才能在类型框架中迸发出诚实的生活力。《脱缰者也》讲述中式父子的尝试虽未成功,但它提出的难题——怎样在类型片中处理严肃社会议题,怎样让中国式家庭情感诚实落地——仍然是值得每一位创作者继续探索的路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