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当今电影行业,成功的定义往往被不少的“精英”所掌控,但有些作品却常常被他们所忽视,甚至嘲笑。71岁的陈佩斯就是这样一个例子。他的新片《戏台》一路逆风而行,最终却用票房和口碑狠狠打脸那些精英。让我们来看看,究竟发生了什么?
一、戏台的艰难起步
现实生活中,许多有潜力的项目在初期都会遭遇质疑。《戏台》在筹备的8年时刻里,有过三次撤资的经历,6000万的资金说没就没,投资方觉得这部电影“不够商业”。想象一下,那些人眼中的经典影片,都是什么样的标准呢?是不是只看流量和明星呢?不少观众的反应是:“太老了,谁会看?”但这并未动摇陈佩斯的决心。他决定抵押自己的别墅,全家人合力投资1.02亿,坚定地继续拍摄这部戏。
二、资本与观众的角力
故事的转折发生在点映的阶段。《戏台》一炮而红,南京某影院IMAX厅甚至因观众回票高达七成而改播这部影片。开头那14.3万的预售票房,对比三天内狂揽4836万票房,这简直是逆袭的神话!而为何会出现这样的反转呢?这是由于观众在用自己的“脚”投票,选择真正能打动他们的内容。这时候,资本和理念的差异就显现了,难道传统的戏剧表演就真的没有未来?
三、精英的傲慢与短视
通过《戏台》的成功,我们不禁要问,那些曾抱有偏见的精英们,究竟看走了几许眼?流量至上的执念,使得他们忽视了作品的内涵和情感。频繁追求短期利益,忽视长期的艺术积累和创新,难免让他们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感到力不从心。还有人认为,老演员已经没市场了,这实在是狭隘的视角。观众现在更渴望的是有故事、有情感、能引发思索的作品。
四、小编归纳一下:观众才是最终的裁判
《戏台》的流行告诉我们:艺术不需迎合所有的精英,真正的评判标准是在座的观众。他们才是最终的审判者,真正打动人心的力量往往藏在一些被资本忽视的“冷门”之中。在这个经过中,陈佩斯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,勇气追梦的人,总有一天会收获属于自己的辉煌。你怎么看呢?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想法!